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

納棺夫日記 ~ 青木新門著

納棺夫日記 ~ 青木新門著
2009年12月7日上午3:53公開累積瀏覽 31 7

 
本木雅宏主演的<禮儀師>感動了大家,並獲了不少大獎,一時成為佳話。然而,本木雅宏其實是多年以前,看了青木新門自傳式的<納棺夫日記 >,對生命有新的體會,故用了十多年時間,把它化成故事,搬上大銀幕。

現實中的青木新門,年幼時活在戰火中,年幼的他第一次面對死亡。他本身是一位詩人,在<納棺夫日記 >中,除了把自己成為禮儀師的經歷記下來,他也從不同詩人的作品及、武士道精神及不同宗教的角度去探討生命...比電影更震撼!

死亡原本是自然的現象,卻成了很多人的忌諱,就連家人都覺得討厭及骯髒...但青木新門後來發現,如何好好送往生者有重大的意義,特別是對死者家人...

書中有感人的一段~當青木先生到前戀人的家,為她亡父做納棺的工作,想到以前戀人一直希望他見見老父,最後分手了,仍未有機會相見,想不到如今是在如此情況下會面。戀人在青木先生對着大體工作時,不停為他擦汗,令他感到他的工作得到認同,不帶一絲輕蔑或同情,使他日後更有信心從事禮儀師的工作!

無論你有沒有看過<禮儀師>的電影,我都會推薦你看這本<納棺夫日記 >!

~~~
今天在澳門日報亦看到一篇有關日本人看死亡的文章~
沙律紀念日   區仲桃  (澳門日報  ~ 7-12-2009)

    “吐司烤成金黃,屋子內的空氣慢慢變成夏天。”這兩句詩出自日本人手中是最適合不過了。我經常將日本跟夏天連在一起,彷彿這個國度只適合在夏天存在,其他日子合該消失。然而,日本所代表的那種夏天又不可以是新加坡、馬來西亞那種,那裡長年給人一種盛夏的感覺,極盛那種。日本是初夏,就像麵包剛烤成金黃那刻便立即從烤麵包爐中拿出來般,把它吃掉,從此消失,永遠也無法到達盛夏。

    我經常想起十多年前在奈良公園裡碰到的一個日本女孩,大概十三、四歲的光景,面孔還未完全定下來,但卻敎人一見難忘,要我說出她的好嗎?坦白說,她的模樣我已經完全忘記了,只是女孩給我一種強烈的初夏感覺。幸好再沒有機會碰到她,所以女孩在我記憶裡永遠都是一個樣子,一樣的靑葱、靑澀。自己為甚麼特別被這個女孩吸引着呢?實在不容易說清楚,只是隨着日子過去,隨着對日本認識多點,也許可以說得較明白。

    讀書時碰到一位硏究日本文學的老師,他是專門探討日本作家自殺的問題,曾經出書專門論述。那時候還未有到過日本去,感受不多,只覺得日本人怪怪的,好好活着,作品又受歡迎,為甚麼要自殺呢?除了是精神上出了問題外實在無辦法可以解釋。後來有機會到日本去才慢慢明白過來,當然看過櫻花及碰到奈良那個女孩給我很大的啟發,還有神戶大地震,它的出現更是問題的核心所在。

    櫻花不是日本獨有的,為甚麼日本人的感受特別深呢?這裡跟日本經常受到地震威脅不無關係。身處一個經常受到死亡威脅的國度裡,人們可以怎麼樣呢?櫻花實在給予他們很大的啟示。櫻花的花期不長,由盛放到凋謝只有大概兩個星期的時間,視乎天氣而定,可以更短。很多時櫻花被風從樹上硬生吹下來,不能等到凋謝,但卻令人們記着她最美的一刻,就像只有初夏沒有盛夏;又以奈良女孩永遠在我記憶中只有十三、四歲,還有自殺的作家……

    都說有關夏天的詩最適合日本詩人,文首摘出來的便是俵百智的〈沙律紀念日〉。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