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

《虛無的十字架》東野圭吾

殺人填命,是否真的天公地義、理所當然的事?如果無法令兇手誠心悔改,監禁及死刑還有沒有意義?倘若兇手選擇以另一方式贖罪,又是否可行呢?這正是《虛無的十字架》所提出的討論。



年幼的女兒獨自在家時,被入屋的犯人以殘暴的手法殺害,夫婦為女兒尋求公義後,仍無法承受喪女的痛苦,決定分開,一個美滿家庭盡毁⋯⋯⋯好些年後,丈夫接到前妻被殺害的消息,在檢視前妻遺物的過程中,居然發現了另一宗謀殺案⋯⋯

「罪與罰」的辯論:殺人兇手該付出的代價、受害人的心理傷害及生活上的破壞、兇手家人所承受的社會壓力⋯⋯等,在很多推理小說裏面都出現過。《虛無的十字架》的書面提及這是東野圭吾自《白夜行》後最令人心痛的故事,的確有類同的情節,但我反覺得和東野圭吾的《徬徨之刃》及《信》,還有湊佳苗的《夜行觀覽車》等有更多共通之處。

在理性下,我不同意執行死刑,畢竟審判的是人,有誤判的可能性,若無辜的人被判死了,一切就無可挽救(當然,即使只是監禁,「犯人」失去的光陰始終無法補償,而且未必在有生之年得到平反)。

不過,如果自己是被殺者的家屬,是否仍可以如此理性?如果兇手毫無悔意,是否恨不得親手把他殺掉以洩心頭之憤?

曾經,在《讀者文摘》看到受害人家屬選擇原諒殺人兇手的真實故事,最後以「寬恕」感動犯人改過自新。

「愛」是否比「罰」更能幫助走了歪路的人改過,並且令受害人家屬「放下」?

~~~~~~~~~~~~
以下內容包含少許故事內容
~~~~~~~~~~~~

雖然討論的不是新鮮的話題,但東野在《虛無的十字架》展示了非常出色的推理層次,以一個和父親相依為命的少女情竇初開的故事所開始,之後再寫小女孩被殺害,她的母親多年後也被人殺死⋯⋯一切看來沒有關連的事件,慢慢一一被串連起來,更令我驚嘆的是,東野老師今回安排了兩個背景相似的主角,在讀到中間時我差點把二人混淆了,到尾部明白這安排的用意後,非常欣賞及佩服東野老師的人物設計及推理鋪排的深厚功力,每本小說都幾乎帶給讀者獨特的新驚喜!

《虛無的十字架》以兩個不同兇手的表現,為「罪與罰」的問題找到一個非常不錯的答案,至於讀者是否同意,則是另一番的討論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